问:“在哪过年啊?”
答:“回家过年。”
问:“你呢?票买了吗?”
答:“回家吧,图个热闹,图个安慰,但是票难买。不回吧,就感觉心里缺了一些什么。”
。。。。。。
不论是在外求学的学子,还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,抑或在异地工作的白领,对更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,让许多人成为漂泊在外的“游子”。平常时间,在坚硬现实的挤压下,“常回家看看”通常成为一种看上去很美好的愿景;只有到了春节,回家才会成为集体行动的逻辑。过年寄托着思念与牵挂,回家更是给自己与家人以安慰。
“再远大的前程,都从家起步;再忘我的奋斗,家都是归宿”,当物质生活丰盈之后,对精神家园和情感厚度的追寻与渴望,成为人们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文化基因。从排队购票,到准备行李开始回家,到排队乘车、回家旅途中想象父母在家中的场景,以及见到父母的场景,都会在每个人的心中重复地描绘一遍。周而复始,一年复一年。
“春运”,累并幸福着。
评论